“一带五基地”战略 为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即中发7号文件,对新时期东北振兴工作作出了总体谋划,明确提出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东北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第二阶段是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我们将其简称为“一带五基地”建设。 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组织省直有关部门,紧密结合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一轮东北振兴重大政策举措,研究起草了我省“一带五基地”建设“1+5”系列框架方案,形成了我省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具体说,系列方案包括:一个总体框架方案,即《辽宁省“一带五基地”建设框架方案》;五个实施方案,即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五基地”建设分别对应的工程框架实施方案,这五个实施方案是对总体框架方案的细化、具体化。 “一带五基地”建设主要有两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到2020年,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基地”建设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均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体系加快完善,高新装备研制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机械化水平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第二阶段,到2030年,我省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五基地”全面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体系更加完备,研发制造、总装集成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原材料工业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基本实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质量效益好的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水平全面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在发展格局方面,我省“一带五基地”建设布局要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与我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与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建设,相融合、相对接,努力形成区域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我省将紧紧围绕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实施八项子工程,即航空装备工程、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工程、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工程、重大成套装备工程、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工程、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和集成电路装备工程。新型原材料产业将瞄准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提升装备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持续降低能源消耗,进一步增强行业盈利能力。计划到2020年,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60%以上,新材料占原材料比重达到10%以上,石化和钢铁工业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达到60%以上。 在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方面,我省将重点推进7项具体工程建设。包括实施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工程、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村“双新双创”示范工程等。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实现1236亿元,年均增长3.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比2017年增加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09元,年均增长6.3%。 在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方面,我省将以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强化人才链,统筹各类创新主体,统筹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今后将重点加快推进建设“一个科创中心”,实施“四项支撑行动”,构建“五个保障体系”。具体来说,“一个科创中心”就是以沈阳、大连两个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沈抚新区为主要载体,将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作为辐射区,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力争到2030年建成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四项支撑行动”包括组织实施科技支撑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行动、科技支撑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建设行动、科技支撑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行动和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行动,力争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到2030年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 全省“一带五基地”建设框架方案和实施方案,对新时代辽宁经济发展的目标与定位和实施的路径,都做出了长远的规划和具体安排,这对辽宁振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